「Metabody in kinesphere 動勢身形」展覽座談會

「Metabody in kinesphere 動勢身形」展覽座談會
置身處境: 談數位身體的感知位移與跨域技術表現

|時間:2022/4/16(六) 15:30-17:30
|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演講廳
|簡介:

「Metabody in Kinesphere 動勢身形」由科技媒介切入探討媒體藝術發展趨勢與技術表現形式,展覽主題以媒體技術融入科技參與,延展出數位時代中的虛實界限與展示構思,企圖推進與觀眾之間的互動鏈結,對應出當代科技媒介與身體感知的鏈結面向。

本展覽座談會將由策展人、參展藝術家與藝評人,以策展主題與展出作品作為討論基礎,共同探討科技時代中的身體意識核心議題。座談會提供開放性的創意聯結,讓觀眾跟國內外新媒體藝術家分享與討論,透過國內外作品開啟溝通橋樑,進行科技跨域文化研究並拓展相關可能。

|流程表

時間

議程

15:30-15:35

開場:策展人 黃盟欽

15:35-17:30

綜合座談 Q&A

主持人:黃盟欽(策展人)

與談人:陳永賢(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教授)

與談藝術家:Luca Bonaccorsi (義大利)、林月霞 (臺灣) 、王伯宇+謝杰樺 (臺灣)、曾鈺涓 (臺灣)、張碩尹 (臺灣)、陶亞倫 (臺灣)

—主持人及與談人簡介—

🎤 主持人

黃盟欽
新媒體藝術家,策展人。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藝術學博士、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目前任教於輔仁大學影像傳播學系專任助理教授,專長研究領域以新媒體藝術、科技媒介與錄像藝術為主。近年來策畫展覽並舉辦個展於國內外美術館、藝術中心與替代空間,並曾參與多次國際性駐地創作計畫,包含新德里、雪梨、舊金山、伊斯坦堡、慕尼黑、波蘭、北京、深圳等地。

🎤 與談人

陳永賢
英國布萊頓大學藝術博士。臺灣國際錄像藝術雙年展創辦人,現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教授。在藝術創作領域,曾獲加拿大楓葉新人獎、英國貝克獎,美國劇場影像大師Robert Wilson之Watermill Center駐村藝術家。在學術研究方面,其論述以新媒體、身體行為、當代藝術評論為主軸,出版著作:《英國當代藝術》、《錄像藝術啟示錄》、《當代科技與錄像藝術》、《幻象之丘-新媒體藝術》、《身體之歌》、《他者之他》、《臺灣插畫圖像美學》等專書。

🎤與談藝術家

盧卡·博納科爾西Luca Bonaccorsi
1994 於義大利出生,導演,攝影師,數位藝術家, 音樂家,現就讀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電影學習碩士班。作品探討科技新媒體間的人際關係,以及科技對日常生活狀態的影響。 2016 在威尼斯大學中文系畢業,之後幾年移居北京擔任電影攝影,期間同時探索地下音樂。近年定居臺灣,從事短片與錄像 藝術製作,同時 於各地進行多媒體音樂表演。

林月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新媒體科技藝術博士生,2020年獲得南瀛獎新媒體組銀牌獎,入選2022年國美館藝術跨領域創作案。個展與聯展於紐約、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虛幻生命:混種、轉殖與創生」,近期於臺南美術館個展等,並參與日本九州、韓國、馬來西亞沙沙蘭美術館、越南河內、印尼日惹、印度克什米爾駐村與展出。

王伯宇
當若科技藝術公司創辦人。當若科技藝術創立於2012年,成員由程式語言、視覺動畫、電子電路、系統整合、藝術家等領域專才組成。致力於跨界融合與創新,擅長運用實境體驗、動態影像、互動裝置、社群網路為媒材,將所需傳達的意念透過行為分析,轉換成引人入勝的感官刺激。以當代科技為基礎,同時以人文思維的角度,解構科技語彙,將藝術美學落實在各類活動、表演與展示空間之中。透期望過我們的服務帶給觀賞者全新創意與體驗。

謝杰樺
安娜琪舞蹈劇場藝術總監。安娜琪舞蹈劇場成立於 2010 年,舞團名稱來自英文「Anarchy」的音譯。以當代舞蹈為主要創作形式,藉純舞蹈創作思考人與人的關係連結,亦結合科技創作深探人與科技的進退哲思。舞團以肢體的覺察為基礎,嘗試突破劇場形式,探索時間、空間、物體,以及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作品形式涵蓋劇場、舞蹈科技與裝置作品,近年屢獲國際各大舞蹈節、藝術節邀演。2016年獲德國舞蹈年鑑Tanz選為年度舞團之一;2019年作品《永恆的直線》獲第十八屆臺新藝術獎年度提名。

曾鈺涓
數位藝術家,策展人。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博士,研究方向為數位互動藝術與新媒體理論,網路藝術與後網路藝術。目前任教於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專任教授,擔任臺灣科技藝術教育協會理事長。1998年開始從事數位藝術創作,思考數位時代中「人」的存在狀態。多次策畫展覽,舉辦個展,受邀參展於國內外重要美術館、藝術中心與畫廊。2003年臺北市立美術館《Let’s Make ART》個展,是臺灣第一個於美術館所進行網路及時互動創作。文章發表於國內外期刊與國際性研討會,如Leonardo國際期刊、ACM Multimedia、國際電子藝術研討會(ISEA)等。2012參與Leonardo國際期刊之國際數位藝術白皮書撰寫計畫。

張碩尹
1982年出生於臺灣臺北,現工作與居住於臺北與倫敦。國立政治大學廣告學學士,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藝術碩士畢。其合作計畫結合不同知識領域,創作媒材跨及裝置、錄像、與劇場。他的近期個展於立方計劃空間、北師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行;並參與臺北雙年展、廣州三年展、薩奇藝廊、 Compton Verney美術館、惠康基金會之群展與委託案。近期獲獎包括第十九屆臺新藝術獎視覺藝術大獎、臺北美術獎首獎、香港Art Central藝術博覽會新晉菁英大獎、伊比利美術獎、英國皇家雕塑學會獎。作品受臺北市立美術館、藝術銀行、洪建全基金會、巴西駐英大使館、墨西哥JM SR Collection典藏,與亞洲歐洲私人收藏。

陶亞倫
1966年生於臺灣臺北。1993年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1999年取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碩士學位。現任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專任教授。自早期的影像裝置、聲音裝置、機械動力裝置、光藝術,及至近期的AR、VR等時基藝術的創作,為臺灣新媒體藝術先鋒。作品題旨多取材於數位時代的科技潮流,反映人如何以科技作為身體的延伸,探討身體知覺、意識運動與虛實空間之間的互動。

售票網站:https://event.culture.tw/NTMOFA/portal/Registration/C0103MAction?actId=20035

活動時間 活動地點 活動票價 結束時間
2022/04/16 15:30:00 演講廳Auditorium 無售票 2022/04/16 15:30:00

資料來源:https://event.culture.tw/NTMO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