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學基地】駐村作家活動|《傷兵不在街頭》社會運動創傷寫作計畫(臺北)

《傷兵不在街頭》社會運動創傷寫作計畫

台灣現有文學作品中,少有針對「社運創傷經驗」進行書寫者。然而,「離開了街頭,告別了革命/生活才是無可迴避的戰役」,瞭解社會運動可以從集體開始,理解社會運動創傷卻必須從個人出發。 透過文學的眼睛,我們能夠看見走下街頭後社運參與者的複雜生命樣態。在故事之後,我們可以將其中的創傷,轉化為一道防護網,接住自己,接住曾經受過社運創傷的我們,以及未來將走上街頭的人們。

作家簡介:

著有詩集《換貓上場了》(斑馬線文庫)。就讀臺師大社教系,為「想像朋友寫作會」成員。以〈永別的記憶/技藝:張亦絢《永別書:在我不在的時代》中的歷史書寫、創傷敘事與記憶政治〉獲科技部大專生研究補助;《傷兵不在街頭:社會運動創傷系列創作計畫》獲文化部青年創作補助。

講座|看見怪獸的眼睛—文學挖開的社運遺址和「戰廢品們」

當一場社會運動從「現場」變成「歷史」,街頭從「戰場」淪為「廢墟」,被記住的是什麼?而什麼成為了廢棄戰場中的剩餘、殘骸、等待清除的戰廢品?

當「廢墟」化作「平地」,文學如何將人帶回「現場」,挖開乾涸的土壤,看一看那些被遺留在原地的人們,看見那些和國家、體制、權力(更多時候是無以名狀的「什麼」)交手過的傷兵、戰廢品們身上的傷痕?

本場講座將由駐村作家林于玄和影評人陳平浩以「文學中的社運遺址、戰廢品和運動傷害」為主題進行對談。

對談人簡介:陳平浩,桃園台灣人,1980 年生。影評人,近年關注:電影作為藝術與技術,影像的政治,電影與當代藝術,台灣電影史重探。

時間:5/21(六)15:00-17:00
地點:臺灣文學基地 繆思苑
講師:林于玄、陳平浩

講座|怪獸和它們的產地—結構與日常中顯現的社運傷口

在「多元諮商心理模型」中,「多元生態系統理論」認為人並非獨立存在的,人顯現出的反應與情緒也並非獨立,反而是互動的。相較與古典精神分析心理學認為創傷是始於過去的因、乃結於今日的果,多元生態系統理論認為人與人之間、人與環境、社會,是互為因果的。

本場講座將由駐村作家林于玄和諮商心理師陳湘妤對談,分別從文學及創傷心理學的角度切入,觀看社會運動現場如何成為體制的縮影,生產出「怪獸」和「傷痕」,而人們如何談論它、認識它、書寫它,將「怪獸」和「傷痕」指認、置回。

對談人簡介:陳湘妤,現職為一名諮商心理師,同時也是一間科技公司的人資。處女座 A 型(據說這是有用的資訊)  。平日以臉書帳號陳乓乓活動,目前試圖在為錢賣命的生活與寫作、podcast、音樂之間平衡,簡而言之就是不務正業。

時間:5/29(日)15:00-17:00
地點:臺灣文學基地 繆思苑
講師:林于玄、陳湘妤

售票網站:https://event.culture.tw/NMTL/portal/Registration/C0103MAction?actId=20038

活動時間 活動地點 活動票價 結束時間
2022/05/21 15:00:00 臺文基 繆思苑 無售票 2022/05/21 15:00:00
2022/05/29 15:00:00 臺文基 繆思苑 無售票 2022/05/29 15:00:00

資料來源:https://event.culture.tw/NMT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