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與人類的關係密不可分,關於植物與自然生態延伸的人文議題,經常也是藝術家們關心的創作題材。透過藝術作品的鑑賞、背景描述,以及主題分析與跨文化觀點解析,畫作不僅能為觀眾提供暨有寫景、寫物的美感饗宴,同時也能引領我們走入多元文化思維的體驗。
本年度多元文化系列活動以“植物與人”為核心,為親子提供透過植物為主軸的跨領域視角,開展關於植物的跨文化信仰、習俗、傳說,以及被運用的生活美學等視野與觀點的文化體驗。
壹、指導單位:文化部
貳、主辦單位:國立臺灣美術館
叁、活動內容
一、對象:國小學童及其陪伴者。
二、時間:111 年3 月12日至12 月17日期間,隔週六下午(14:00-17:00)辦理一場。詳細時間如下表。
三、人數:以組為單位,每場10 組〈每組家長 1 人+學童各 1 人〉。
四、地點:本館志工服務學習大樓2樓工作坊
五、參加方式:免費,活動當日於本館大門服務台前現場報名,額滿為止。
六、單元內容與時間
主題
單元
日期
單元簡介
探尋植物跨文化
植物與飲食
3/12
印尼、台灣/草藥飲文化(荖葉)
人類社會慣以生活周遭的植物融入飲食中,其中發展出的草藥飲文化,更可見於全世界不同的族群與文明中。以荖葉為例,其為台灣常見的胡椒科植物,普遍用以包裹檳榔果實食用,然而在印尼稱為Jamu的草藥飲文化中卻是重要的保健飲品原料。
3/26
植物與編織
4/9
印尼、馬來西亞/Ketupat
在過去,運用植物莖葉編織,製成日常用品是許多族群常見的編織文化,而植物也因此融入日常生活/習俗/節日中,Ketupat是印尼與馬來西亞一代傳統粽子,以植物葉子編織而成,也是穆斯林開齋節中重要的飲食。
4/23
植物色彩與生活美學
5/14
台灣、日本/浮世繪
不同國家與族群因生活環境的差異,以及可獲得物資的不同,衍生出其獨特的色彩文化,許多植物在傳統社會中,都被採集並作為重要的染布、繪畫顏料等原料使用。
5/28
植物與紋飾
6/11
台灣、日本/建築中的植物紋飾
植物的紋飾時常出現在建築體或作為紋飾主題,例如台中舊火車站的立面,就有許多台灣盛產的水果,也呈現出該區域作為重要物產運輸交通樞紐的歷史;此外,許多植物的紋飾也成為花磚的主題紋飾,並被運用於建物與民宅的裝飾上。
6/25
植物中的神話與習俗
植物神話與傳說
7/9
印尼/蠟染
蠟染,印尼語稱之為「Batik」,可謂印尼的國服,同時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重要口傳與無形文化資產」,蠟染布運用不同的植物進行染色,同時也成為布料重要的紋飾主題,更融合該國的神話故事圖像於其中。
7/23
8/13
台灣及東南亞地區/手抄紙
自植物莖葉分離出的纖維,可作為人類紡織與造紙等工業之原料,如鳳梨、香蕉、黃麻、苧麻、棉花等植物。
8/27
9/3
台灣及東南亞地區/香蕉樹
隨著植物走入我們的生活日常,許多社會衍生出獨特的神話故事與傳說,從香蕉樹出發,探討不同國家特有的植物傳說。
9/17
社會習俗與祭儀
10/1
台灣及東南亞地區/檳榔
檳榔在許多社會中具有重要的習俗與祭儀象徵,在結婚以及祭祀場合都可看見其身影,此外,亦可視為社交場合中的重要媒介,如菲律賓部分地區,即有贈與或交換檳榔果實,並一同食用的社交習慣。
10/15
11/5
台灣及東南亞地區/藥籤文化
藥籤在台灣傳統社會中,是與宗教信仰密切相關的一支文化,人們向醫藥相關的神祇虔求藥籤,寄託心靈慰藉,也獲得醫治身體的處方藥籤。
11/19
12/3
台灣及東南亞地區/曆法文化
隨著人類社會文明發展出現的曆法文化,體現出不同族群如何看待天文與自然的觀點,更加以融入社會中的宗教信仰與食療傳統。
12/17
師資:
陳怡璇/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
蔡惠羽/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人文學院東南亞研究所
※注意事項
依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COVID-19(武漢肺炎)因應指引:公眾集會及文化部相關規範」,與會志工及親子請自備口罩並全程配戴,報到時請配合量體溫、酒精消毒(乾洗手),並配合保持社交距離。若因疫情影響造成活動時間或形式異動,將另行公告,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本計畫經核定後實施,若有未盡事宜得隨時修正公佈之。
售票網站:https://event.culture.tw/NTMOFA/portal/Registration/C0103MAction?actId=20020
活動時間 | 活動地點 | 活動票價 | 結束時間 |
---|---|---|---|
2022/03/12 14:00:00 | 2F 研習室(2F Classroom) | 無售票 | 2022/12/17 14:0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