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美術館中的美術史:群眾・知識的全球化流動」學術研討會
宗旨:
隨著科技與經濟飛快地發展與流通,「全球化」這個概念自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才逐漸興起,全世界的文化、經濟、社會等產生根本性的改變,故藝術、學術界上都出現對「全球化」議題的廣泛討論。基於此因,世界各地的美術館即針對「全球化」的議題開始產生興趣,透過展示與彰顯新的思維,形成九十年代以來最普受關注的學術議題,在過程世界性的內涵下,臺灣的美術館亦啟動跨國展覽、雙年展或參與國際性展覽的全新模式,呈現回應知識、觀眾全球化流動趨勢的現象。
故而,探討全球化對於當代社會文化發展的實際影響變得急迫而重要,全球化效應對於在不同的族群、組織、地區、國家所開展的機遇與面臨的挑戰不盡相同,超越二戰以來東西或民主共產二元對立之框架,產生多元而複雜的交錯關係。總括而言,上述議題都必須以圍繞著全球化的議題為中心進行跨學科、跨域的連結與對話,並成為美術史書寫拓展該領域議題之前導。
辦理方式:
本年度學術研討會由國立臺灣美術館與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合作,針對全球化相關文化議題,共同規劃三個主題:「美術館中的美術史:群眾・知識的全球化流動」、「空間・權力・美術史:全球化視野中的地景/景觀政治」、「臺灣藝術中的人、事、物」,探討當代美術館之整體因應模式,例如如何透過論述、展示及教育推廣等,建構更具跨國流動性的知識平臺及觀眾網路,跳脫過往集中以作品流派、畫家生平為取向的方式,作為美術館形塑當代美術史觀的主要參考。
此次研討會透過公開徵稿形式實施,經審查通過之論文,邀請於研討會當日以簡報方式發表,並於研討會兩日各安排一場專題演講。
研討會內容:
本學術研討會針對全球化與美術史相關議題,規劃以下三個主題:
一、大會主題:美術館中的美術史:群眾・知識的全球化流動
二、附加主題:空間・權力・美術史:全球化視野中的地景/景觀政治
三、一般主題:臺灣藝術中的人、事、物
大會主題主要探討當代美術館之整體因應模式,例如如何透過論述、展示及教育推廣等,建構更具跨國流動性的知識平臺及觀眾網路,跳脫過往集中以作品流派、畫家生平為取向的方式,作為形塑當代美術史觀、回應全球化文化現象的平臺可能。
專題演講(一):美術館與美術史之間的知識關係
講者:廖仁義(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副教授,兼圖書館館長暨傳統藝術研究中心代理主任)
專題演講(二):誰在書寫歷史?地方美術館在美術史書寫中的角色扮演
講者:潘襎(亞洲大學通識中心專任教授兼現代美術館館長)
研討會辦理單位、舉辦日期及地點: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美術館、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
日期:110年11月13日(週六)~11月14日(週日)
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演講廳(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1段2號)
研討會報名連結:https://reurl.cc/jgqb2p
研討會議程表:
時間:2021年11月13-14日(六、日)
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演講廳
2021「美術館中的美術史:群眾・知識的全球化流動」學術研討會議程
時間
11月13日(六)
時間
11月14日(日)
09:00-09:30
報到
09:00-09:30
報到
09:30-09:50
開幕式:
梁永斐(國立臺灣美術館館長)
廖新田(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
白適銘(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理事長)
09:30-10:20
專題演講二
主持人:汪佳政副館長
演講者:潘襎教授
講 題:誰在書寫歷史?—地方美術館在美術史書寫中的角色扮演
09:50-10:40
專題演講一
主持人:梁永斐館長
演講者:廖仁義教授
講 題:美術館與美術史之間的知識關係
10:20-11:50
場次五
主持人:鄭政誠教授
發表人/發表題目:
余青勳/展覽實踐在地美術史:臺南市美術館「向眾神致敬—宮廟藝術展」為例
蔡宗霖/邊緣・乖離・新主體—析論臺灣公立美術館史觀策展方法
李飛曄/美術館發展與地方藝術史建構:臺東美術館個案研究
評論人:劉碧旭教授
10:40-11:40
場次一
主持人:廖仁義教授
發表人/發表題目:
林柏亭/探討林朝英的〈自畫像〉
廖新田/台灣的「傅抱石現象」
評論人:賴明珠教授
11:40-13:15
午休
11:50-13:10
午休
13:15-14:45
場次二
主持人:胡懿勳教授
發表人/發表題目:
吳秀華/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早期歷史及繪畫蒐藏與二十世紀香港畫壇
Francisco José Guevara Robles/ Disguised Presence: Inventing Mexico as Monumental Spectacle in the National Museum of Anthropology
林愛偉/美術館中隱藏的歷史:從馬來西亞國家美術館典藏發現台灣關係
評論人:廖新田館長
13:10-14:10
場次六
主持人:黃智陽教授
發表人/發表題目:
林香琴/沈耀初寓臺時期書畫生命意涵探析
郭懿萱/探尋台展東洋畫的「時代味」—從村上無羅《滿洲所見》出發
評論人:李思賢教授
14:45-15:45
場次三
主持人:莊育振教授
發表人/發表題目:
董維琇/臺灣環境美學復興:社會參與式藝術實踐與地方藝術祭的啟示
鄭勝華/海應王—談魚刺客李俊賢的海洋美學
評論人:盛鎧教授
14:10-15:40
場次七
主持人:施慧美教授
發表人/發表題目:
吳霈瑀/以臺灣當代策展實踐重新思考新媒體藝術與觀眾參與之關係
陳韋綸/八〇年代臺灣錄像藝術在藝術全球化下的發展
邱廷浩/臺北印象:論吳毅平與余白的攝影視野
評論人:姜麗華教授
15:45-15:50
休息
15:40-15:45
休息
15:50-16:50
場次四
主持人:龔詩文教授
發表人/發表題目:
徐婉禎/臺灣美術立體主義初探—以莊世和、李石樵為例
陳美靜/克難的「屋」與永久的「家」:吳昊的南機場克難屋版畫作品之研究
評論人:陳曼華秘書長
15:45-16:45
場次八
主持人:余青勳理事
發表人/發表題目:
江婉綾/由知識生產的觀點論吳瑪悧〈圖書館〉(1995)的觀念展演
楊杰儒/臺灣近代藝術作品中政治/觀光地景空間權力之探討—從臺灣神社到圓山大飯店
評論人:林以珞理事
16:45-16:50
閉幕式
議事規範:
一、專題演講主持:10分鐘。專題演講:40分鐘。
二、論文主持:每位發表者5分鐘。論文發表(含議題發表):每位發表者20分鐘。論文評論:每位發表者5分鐘。
三、按鈴提醒:發表結束前3分鐘1聲及發表時間結束2聲。評論結束前3分鐘1聲及評論結束2聲。
四、會前請關閉手機或調整為震動模式。
五、會場內禁止飲食,中午用餐請自理。
六、未經大會同意,請勿攝影或錄音。
七、參與學員請自備口罩並全程配戴,報到時請配合量測額溫,並以酒精消毒雙手,未遵守者請勿進入會場。現場防疫措施均依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及文化部相關規範實施。現場防疫措施如有任何更新,將滾動式公告於國立臺灣美術館及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官網。
八、主辦單位保有研討會內容更動之權利,以發表當日公布為準。
報名注意事項:
一、歡迎有興趣之民眾免費報名參加,依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COVID 19(武漢肺炎)因應指引:公眾集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規定,開放名額為120位。正取者名單,將於報名截止後三天內公告於國立臺灣美術館及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官網,並以電子郵件寄送錄取與否通知。網路報名若未額滿,則開放當日現場民眾報名。
二、報名時間自即日起至110年11月1日(一)止。
三、公務人員全程參與者,本研討會提供學習認證時數。
四、來館交通資訊請見https://www.ntmofa.gov.tw/content_1032.html
五、本活動不提供免費停車,開車者請就近利用本館週邊收費停車場。
六、本研討會不提供午餐。
七、若因疫情影響造成活動時間或形式異動,將滾動式公告於國立臺灣美術館及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官網,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八、本計畫經核定後實施,若有未盡事宜,得隨時修正之。
九、本研討會聯絡及議程相關事項,敬請查閱國立臺灣美術館與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最新公告事項或電洽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02 77491993 謝助理。
十、研討會報名連結:https://reurl.cc/jgqb2p
售票網站:https://event.culture.tw/NTMOFA/portal/Registration/C0103MAction?actId=10107
活動時間 | 活動地點 | 活動票價 | 結束時間 |
---|---|---|---|
2021/11/13 09:00:00 | 演講廳Auditorium | 無售票 | 2021/11/14 09:0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