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任意門—通往臺灣詩社」特展

【策展理念】

「詩」容易被視為既熟悉又陌生的領域。在日常生活中,戲劇、小說和散文的話題時常出現,而「詩」卻似乎多存在於標滿螢光註記的「必考秘笈」中,或與「歌」緊密相連,透過悠揚的旋律深入人心。若要為「臺灣現代詩」打個比方,它宛如夜空中璀璨的星系,人們知道它的存在,卻似乎與之相隔十萬八千里,難以產生實質的交集。期待透過「文學任意門」,消除人與詩之間的隱形隔閡,開展新的連結。

回顧臺灣現代詩的發展,最為蓬勃的時期當屬1950至1980年代。詩壇的先驅們紛紛提出鮮明的主張,召集志同道合的詩人成立詩社、創辦詩刊,並高喊各自對社會的倡議、對民族的認同、對藝術型態的主張,甚至對未來的大膽設想。在這繁花似錦的現代詩洪流中,六個極具特色的詩人社團:現代詩社、藍星詩社、創世紀詩社、笠詩社、陽光小集、四度空間,猶如不同性格的星系,在文學史上綻放光彩。

「文學任意門」結合AI技術,提供一個體驗獨特的自我探索之旅。這個互動式裝置透過提問的方式,幫助你發現自己可能會在哪個詩社中展現才華。當你踏入「文學任意門」,不僅能感受到當下的氛圍,還能與1950至1980年代臺灣現代詩的歷史對話。希望透過這個裝置,讓你在探索後,能夠開啟通往臺灣文學史的無數扇門,感受文學的魅力與深度。

 

【聊聊現代詩】

戰後初期,臺灣的文學環境經歷了劇烈的頓挫與重整,由於政治局勢的動盪,加上語言的轉換,日治時期新文學運動的成果無法完整延續下來。另一方面,自中國渡海來臺的詩人逐漸主導文學刊物,並帶來1930、1940年代中國現代詩學的餘波。到了1953年之後,現代詩社、藍星詩社和創世紀詩社相繼成立,詩壇的格局遂告成形。直到笠詩社於1964年成立,發源於日治時期的本土詩學脈絡,開始較全面地浮出文學地表。

詩社每以「詩刊」為陣地,其功能大致有三項:提供創作園地,譯介外國名篇,倡導詩學觀念。
在編輯詩刊的過程中,詩社同仁得以相互研討詩藝,分享心得。同時,詩社具有雙面性,一則提供詩人相濡以沫的空間,一則也引發黨同伐異的可能。無論如何,詩社製造了集團性的對話,使寫詩不只是個體性的行為。上述四大詩社之間的合作與對抗,使得臺灣詩學不斷深化與擴展,並使詩壇趨於熱鬧紛繁,但也漸生流弊。

1970年代初,臺灣退出聯合國,社會彌漫著一股危機感。關傑明、唐文標相繼為文,嚴厲批評現代詩以西方為標準,忽視傳統,逃避現實。事實上,戰後世代的新詩人稍早已意識到時代的變局,紛紛組成屬於自己的詩社,提出不同於前一世代詩人的主張。至此,兩股潮流相互匯合,形成一股回歸傳統、正視現實的詩學思維。創刊於1971年3月的《龍族》主張:「我們敲我們自己的鑼打我們自己的鼓舞我們自己的龍」,揭開回歸風潮的序幕。《主流》創刊於1971年7月,《大地》則創刊於1972年9月,均參與回歸風潮,展現新世代的文學觀。

經歷過鄉土文學論戰的洗禮,以及黨外運動的刺激,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的文學青年有了更為強烈的變革意識。1979年成立的陽光小集,即是當時這股潮流的具體展現,主張「踏實地站在臺灣這塊土地上,與人群共呼吸、共苦樂。」再加上採用新型態的傳播模式,善於製作專題,在讀者群中引發頗多迴響,影響力一時超越老牌詩刊。

到了1980年代中期的解嚴前後,詩壇再度迎來百花齊放的局面。新創立的詩刊、詩社超過三十家,《四度空間》、《地平線》、《曼陀羅》、《象群》 、《新陸》、《薪火》雖屬小型刊物,且維持不久,但合力構成一種昂揚創新的時代氛圍。其中,四度空間格外關注都市與後工業社會的現象,試驗後現代主義的技法,為詩壇注入一股活力。

 

展覽地點∣國立臺灣文學館 藝文大廳

展覽日期∣2024/09/27~12/01,09:00-18:00 ( 週一休館 )

 

指導單位 | 文化部

主辦單位 | 國立臺灣文學館

執行單位 | 趨光影像

數位轉譯協力 |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文學顧問 |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主任 劉正忠(唐捐)

 

【館內相關展覽推薦】
六十而笠·笠詩社六十周年特展
2024年正逢笠詩社創立60周年,本展以本土及外譯語言為展示主題,結合典藏文物、館藏書籍展出,展演60年來笠詩人紮根臺灣、望向世界的臺灣現代詩發展脈絡。
歡迎至臺文館B1圖書室參觀,並有各詩社推薦刊物閱覽區!

 

售票網站:https://event.culture.tw/mocweb/reg/NMTL/Detail.init.ctr?actId=40077

活動時間 活動地點 活動票價 結束時間
2024/09/27 15:00:00 國立臺灣文學館 藝文大廳 無售票 2024/12/01 09:00:00

資料來源:https://event.culture.tw/mocweb/reg/NMT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