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日期:2025.9.6 – 2026.8.9
展覽地點:臺灣兒童藝術基地 教育展示空間
「24/7」(twenty-four-seven),意指一天24小時、一星期7天(24 hours a day, 7 days a week),是英語世界裡用來描述每天不停循環的慣用語。你有沒有注意到,生活中每一天都在反覆進行?在這些「反覆」的日子裡,我們不知不覺地長大了,時間也在慢慢「堆疊」出我們的模樣。
其實,藝術創作也是這麼一回事!在藝術創作的世界裡,「反覆」意味著將相同的質感、形狀或色彩重複運用,「堆疊」則是在不同元素的層層疊加中產生新的變化。對藝術家而言,經過無數次的練習和實驗,在這樣的反覆循環中,慢慢累積出獨特的創作風格。
展覽透過新生代藝術家的全新作品,重新觀看並討論前輩藝術家的經典創作,建立大、小觀眾之間的對話橋樑,期待藉視角轉換,回應今年度(2025)臺灣兒童藝術基地的年度關鍵字「#換個角度看」,希望進入展覽的大、小觀眾都能以有趣的方式理解藝術創作中的「反覆」與「堆疊」。
反覆與堆疊裡的「質感」
藝術家廖修平被譽為「臺灣現代版畫之父」,擅長利用版畫的「反覆」與「堆疊」特性來表達人生的不同面貌,這不僅讓畫面更具現代感及層次,也讓我們感受到時間流轉中,過去、現在與未來交疊的多樣風貌。
藝術家石孟鑫的靈感呼應藝術家廖修平的版畫技法,透過不斷翻模與材質實驗,玩出「反覆」與「堆疊」的視覺變化,就像版畫一樣,讓「質感」變得豐富又有趣!
反覆與堆疊裡的「形狀」
藝術家張永村是臺灣大型水彩創作的先驅,不僅突破傳統技法,也讓水彩在超過150公分的大尺幅創作中展現更多層次與可能,透過幾何形狀的「反覆」與「堆疊」,描繪城市的輪廓與節奏,賦予畫面立體感與生命力。
藝術家莊惠琳受到藝術家張永村《文明的躍昇》啟發,從幾何圖形的「反覆」與「堆疊」出發,想像每個形狀是一顆細胞,也是一間間小房子,透過紙張的變化與累積,她讓單純的「形狀」,變成一座充滿想像的城市。
反覆與堆疊裡的「色彩」
藝術家廖繼春被譽為「色彩大師」,擁有自由運用色彩的本領,曾說:「我的色彩是騙人的,是不忠於自然的。」他經常反覆造訪淡水寫生,累積觀察與感受,發展出獨特的藝術語言,讓「反覆」與「堆疊」成為創作的重要方法。
藝術家何彥諺從藝術家廖繼春的〈淡水遠眺〉出發,提取顏色、筆觸與畫面節奏,將寫生中的「反覆」與「堆疊」轉化為動態空間,透過「色彩」與光影變化,我們在緩慢重複的節奏中,看見風景,也捕捉轉瞬的驚喜。
參展藝術家:石孟鑫、何彥諺、莊惠琳
典藏藝術家:張永村、廖修平、廖繼春
展覽策劃:江名揚、黃素雲、黃莉婷、劉昕昀
學習策劃:江名揚、黃莉婷、劉昕昀
展示設計:鹽池工作室
視覺設計:Atelier : tt
燈光執行:絕對光度有限公司
佈展執行:噪山工作室、鹽池工作室
翻譯:許恬瑛
售票網站:https://event.culture.tw/mocweb/reg/NTMOFA/Detail.init.ctr?actId=55022
活動時間 | 活動地點 | 活動票價 | 結束時間 |
---|---|---|---|
2025/09/06 09:00:00 | 臺灣兒童藝術基地 教育展示空間 | 無售票 | 2026/08/09 00:0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