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群媒體高度發展的時代,每個人都擁有發聲的權利,也能迅速獲取來自世界各地的資訊。然而,這場資訊洪流在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過量訊息所引發的焦慮與壓力。本展即以此為出發點,透過藝術創作探索當代社會中的個體、科技與文化認同之間的微妙關係。
發散與反射的交錯對話
展覽以「發散」與「反射」為雙重概念,探討資訊如何在當代社會中快速傳播並影響個體認知與情感。「發散」象徵著社群媒體時代資訊的快速擴散,如同光線般四處傳播;「反射」則代表個體在這樣的環境中所受到的影響,觀照自身,映射出時代的輪廓。
當代社會的媒體環境充滿著極大的便利性,我們只需輕觸螢幕,便可在短時間內獲取來自世界各地的消息。然而,這種極度碎片化的資訊流動,往往使人們感到無所適從,甚至對自身的價值產生疑問。在社群媒體演算法主導下,我們看到的世界可能不再是客觀的全貌,而是經過篩選、推播後的資訊泡泡。我們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為「被觀看」的對象,而在觀看他人生活的同時,也無形中被這些影像塑造與影響。
這種現象不僅影響個人的情感狀態與心理健康,也進一步影響了文化與身份認同的建構。本展覽希望藉由藝術創作,讓觀眾得以重新審視這樣的互動關係,並思考在這個充滿數位資訊的時代,我們如何在「發散」與「反射」之間找到自己的定位。
藝術如何映照當代社會?
本次展出多位臺師大美術系學生以繪畫為主要表現形式的作品,透過視覺藝術探討數位時代下的自我意識與社會現象。創作者多以自身經驗為出發點,試圖回應當代社會的各種現象,包括:黃于亭以蝴蝶作為作品的主角,象徵自由、生命、靈魂與希望,對生命、記憶與時間有新的詮釋與探討。張懿人關注隱藏在日常下不易注意的感受,並以灰濁色調、虛構故事情節喚起消極、低限度的安逸氛圍。盧玟伶並置不同時、空的影像碎片,抽象變形、純粹色彩的幻想風景中亦能召喚真實世界的記憶,以建構心目中的異托邦風景。黃品潔借用人類社群中伴居植物之生命狀態作為圖像指符,提及區域的發展里程與人地關連的斷層,闡述一個地方如何被疏離或靠近、陌生或熟悉。
陳俊宇的作品以蝙蝠作為人的象徵符號,藉中國繪畫史上文人雅士典型作為角色,為秉持自我價值與思想,選擇過著吏隱生活,來比喻不願輕易與世道同流的心境。陳弘庭嘗試呈現「虛實共構」的可能,形式上回應經驗中「觀看/認知」的不連續性。白書豪的「肉身運輸」系列以大眾運輸為切入點,探討人與人、人與物之間微妙的聯繫,並從美學角度審視現代都市生活中的可持續性。姚怡安認為自然界中的許多生物有著「欺騙行為」,與人類社會有許多相似處,將兩者畫面結合、重疊,體現其異曲同工之妙。林鈺潔將科技介面上所看圖像經驗與生活記憶去變造結合,使觀眾在觀看時產生揶揄、荒謬等感受。初念儒的作品聚焦在身材焦慮的議題,以不同的健身方式結合日常生活空間創造出荒謬的氛圍,為人們提供不同的觀看視角。
無論是關心社群媒體對人類行為影響的觀察者,還是熱愛藝術、尋找靈感的創作者,這場展覽都將提供一個思考與對話的平台,重新審視我們所處的時代。
售票網站:https://event.culture.tw/mocweb/reg/CKSMH/Detail.init.ctr?actId=50756
活動時間 | 活動地點 | 活動票價 | 結束時間 |
---|---|---|---|
2025/04/02 09:00:00 | 4展廳 | 無售票 | 2025/04/14 09:0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