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土:臺灣當代原住民藝術與行動主義」
Breaking Ground: Art and Activism in Indigenous Taiwan
展覽日期|2025年8月15日至2026年1月4日
展出地點|美國新墨西哥州聖塔菲 IAIA當代原住民藝術博物館
Museum of Contemporary Native Arts (MoCNA), Santa Fe, New Mexico, USA
(地址:108 Cathedral Place, Santa Fe, NM 87501, USA)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美術館、IAIA當代原住民藝術博物館(MoCNA)
策展人|曼紐菈.威爾-歐福-曼(Dr. Manuela Well-Off-Man)、那高.卜沌(Nakaw Putun)、賴駿杰
展覽介紹|
國立臺灣美術館與美國IAIA當代原住民藝術博物館(MoCNA)攜手合作,將於今年度8月15日在美國MoCNA展出「破土:臺灣當代原住民藝術與行動主義」(Breaking Ground: Art and Activism in Indigenous Taiwan)。本展由IAIA 當代原住民藝術館(MoCNA)首席策展人曼紐菈.威爾-歐福-曼(Dr. Manuela Well-Off-Man)、獨立策展人那高.卜沌(Nakaw Putun)及國美館助理研究員賴駿杰共同組織策劃,展覽聚焦十位/組臺灣原住民藝術家,作品類型包括繪畫、錄像、雕塑、裝置作品、網路藝術等。其中,伊祐.噶照和宜德思.盧信更受邀參與IAIA 當代原住民藝術館方的駐村計畫,於赴美期間進行現地創作。
展覽名稱「破土」,象徵掙脫沉默、開啟對話,也代表原住民在當代語境中重新扎根並發聲。參展的十位/組臺灣原住民藝術家,透過原住民的獨特視野與時間意識,特別是其與祖靈及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以及關於原民權益與土地正義的議題,觸及殖民性/原民性、性別、認同與信仰等不同面向的討論。
展出作品包括榮獲2024年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獎」首獎——胡家瑜的〈洪水過後就有島嶼〉,藉由神話故事重新思索人與島嶼、海洋環境、以及人與人之間所構成的生活哲理。武玉玲《發芽系列一》則探討土地、自然還有生存環境,記錄了從2009年的風災和集體遷村後,族人們開始面對新的世界,從生存的土地、到人類的思想和生活的變化。張恩滿延續〈蝸牛樂園三部曲—啟航或終章〉概念,與美國原住民藝術家雅思敏.諾瓦克(Jazmin Novak)合作,呈現〈蝸牛樂園協奏曲-聖塔菲篇〉,探討臺灣原生種構樹與蝸牛黏液的消解關係,如何描繪物種傳播與人類遷徙的航線。林安琪的《找尋Temahahoi 的路徑》,交織傳統中的無形文化與當代元素,探討身份、社群與歸屬,編織出混合型態的裝置作品。宜德思.盧信的《向高更致敬?》四件人物作品以蘭嶼達悟族、花東阿美族青壯年男性和泛紋面女性為創作對象,試圖跟高更的畫作對話。伊祐.噶照以現地創作〈回到大海的一座山〉,探討人類如何在不斷的災難和重生中,學習如何和自然共存並和諧生活。林介文和導演多木子的〈裹山〉則展開導讀在地歷史人文、族群、和織者們各自的編織故事。林介文也將對於自然現象的發生,試圖跳脫人本的思考,將害怕與焦慮的情緒與對大自然的臣服交融在一起,創造了〈康芮小姐〉。Makotaay 生態藝術村的參展裝置由曾駐村的藝術家作品組成,內容包括2011年封冰箱事件、藝術村進駐影片、藝術家作品以及土地歷史脈絡到藝術村成立的大事紀。馬躍.比吼以《大聲喊出自己的名字》、《請問蕃名》及〈比摩托車牌還不如的身份證〉探討姓名權被剝奪的歷史脈絡,以及姓名作為族群認同與文化連結的意義。余欣蘭則以〈我是女人,我是獵人〉呈現勇敢打破太魯閣族「女人不能走入獵場」的傳統規範、成為獵人的母親,如何透過身體知識與語言,將山林的生命經驗傳承給女兒。〈動物樂園〉則模擬動物視角,展現動物在山林中的活動痕跡與太魯閣族對「獸徑」與「陷阱」的觀察與應用。
本展由臺美兩地美術館攜手推動,不僅呈現臺灣原住民藝術家在面對殖民歷史與當代挑戰時所展現的文化韌性與行動力,也映照出原住民藝術實踐在全球脈絡中所能激盪出的深刻對話。期待觀眾能在本展中看見來自臺灣原住民族社群的視角與聲音,進而思考藝術如何在動盪時代中,成為連結土地、記憶與希望的力量。
售票網站:https://event.culture.tw/mocweb/reg/NTMOFA/Detail.init.ctr?actId=55006
活動時間 | 活動地點 | 活動票價 | 結束時間 |
---|---|---|---|
2025/08/15 00:00:00 | 美國新墨西哥州聖塔菲 IAIA當代原住民藝術博物館 | 無售票 | 2026/01/04 00:0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