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劇場_系列講座

從某個角度來說,我們感覺時間的方式,本來就是碎片式的,陌生、斷裂往往才是接近任一事物當下的認知現象。每一回坐在劇場裡,不論是鏡框、黑盒、帳篷或戶外的當下經驗,也是如此。
另一方面,這個世界既為一個世界又不僅止為一個世界。世界的圖像本然多樣、紛呈,彼此在對話中並進、消長;但現實世界的消長潛藏許多矛盾,如同在每一部特定的歷史內部的動態建構,皆存在同一與異質相互抗衡的張力,方無休止。
所謂的小劇場興起,亦同步於文化體制的建置、新自由主義的到來。從專業與職業的慾望漸次脹大,到當前的機構化,三、四十年間流現了許多課題,例如冷戰與文藝、全球與地方、前衛與實驗、身體與語言、節慶與城鄉、收編與場域等,可以說在短短時間之內,迸發了極為生動的景觀。這也意味著,在每一刻過渡,都含有現身與消逝、納入與排除。
換句話說,不是我們所見即為風景,而是視差構成了劇場景觀的真實。
為什麼小劇場?一開始是一些記憶浮現:那些在樓上或地下的劇場空間、被社會制度劃分為身心障礙者可卻充滿能量的表演者、偶然初識的劇場工作者,以及當時無能解釋,違悖小康家庭審美的怪演出等等,劇場知識的閱讀是後來的事。然後是一些疑問:什麼是語言退位給身體?為什麼小劇場的反體制意義變成小劇場不該拿補助?什麼是小劇場的運動性?為什麼劇場作品越來越多,劇場文化卻越來越單一?
歧異與碎片同位,碎片不會回歸整體,從消逝與排除的路徑與他者連結,它終會顯現自身的整體。身為一位誤打誤撞進入劇場工作,後知後覺的寫作者,這是我現階段的所獲。民眾與民間,成了幾年前回頭閱讀80年代小劇場時,至今自然遺留的關鍵詞。從現今的劇場分類學來說,它們很小,但通過回頭閱讀劇場以後,它們實足以穿透狹隘的分類型制。回顧的目的是為了前進。
在這個我們的認知不斷被形塑的時代,劇場做為身體實踐的美學基體,有其貫通古今,不合時宜的意義,使每一刻當下,都可能成為歷史的瞬間。

Ⅰ 序言
分歧的開端:讀《台灣小劇場運動史》與《都市劇場與身體》
6/21 (五)19:00 ~ 20:30 *免費入場

Ⅱ 行為藝術
從觀念表演藝術到行動劇場
6/23(日)14:00-16:30
(被)劃掉的名字:瓦旦塢瑪與阿道.巴辣夫.冉而山
6/23(日)18:30-20:30

Ⅲ 民眾劇場
民間劇場與民眾劇場
7/5(五)19:00-21:30
民眾劇場與社區劇場
7/7(日)14:00-16:30

Ⅳ 原民劇場
從還原與展示說起:原民劇場概覽
7/19 (五)19:00 – 21:30
兩種「神話」翻譯:冉而山劇場與TAI身體劇場
7/21(日)14:00 – 16:30

活動時間 活動地點 活動票價 結束時間
2024/06/21 16:00:00 臺南海馬迴光畫館 全系列講座報名+2100;單元報名+750;每場次報名+400 2024/07/21 21:30:00

資料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fotoaura.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