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火行:穿越抽象的形與光

風起火行:穿越抽象的形與光

從原始動能到未來意識,抽象藝術的當代表述

在抽象藝術的世界裡,「形」與「光」從不只是視覺形式的選擇,而是創作者內在能量與世界感知的轉譯語言。《風起火行:穿越抽象的形與光》匯聚東、西方十三位藝術家,作品橫跨1960至2020年代,將抽象藝術視為一種流動、變形、不斷生成的語言。策展以五組主題展開,從原始動能出發,歷經筆觸、結構、水墨、風景直至當代感知與科技語境,描繪抽象藝術在不同文化與時代脈絡下的多重樣態。

火的筆觸:以行動與物質轉化書寫畫面

里查.塞拉(Richard Serra)、伯納德.奧貝坦(Bernard Aubertin)、園山晴巳的創作,以原始的動能與物質衝突喚起對「畫面生成」的根本想像。里查.塞拉(Richard Serra)以厚重金屬與單色蝕刻構築視覺張力,作品如重力的遺跡;伯納德.奧貝坦(Bernard Aubertin)將火焰視為創作主體,讓燒灼的痕跡成為畫面本身,強化時間與物質的交會瞬間;園山晴巳則以折痕與手勢轉化紙面結構,使抽象不僅是畫而是觸感與語言的形狀。他們的作品不在敘述,而在行動,激發觀者對藝術行為的感知力與記憶力。

筆痕視界:抽象畫中的節奏與心象

筆觸作為藝術家心靈的延伸與節奏的記錄,李芳枝、陳貽僮與陳銀輝的作品則展現抽象畫如何透過層層疊構與顏料質地,呈現畫者內在風景與節奏。李芳枝早年將東方筆墨語彙簡化為符號與結構,是台灣現代主義初期的關鍵實踐者,她的作品如視覺詩行,在符號與色面間開啟一種冥想性的觀看。陳貽僮以抽象噴塗、色塊與線性構成製造出流動的科技幻景,筆下的宇宙既是未來幻想,也是內在視覺的外投。陳銀輝則透過沉靜筆法與透明感色層,在冷靜與感性之間建立詩意節奏,構築一種不言而喻的空氣氛圍。

秩序之外:幾何的破壞與生成

幾何在現代藝術中常與秩序、理性相連結,但在蘇信義與陳艷淑的手中,它被拆解、重構,成為創造新秩序的起點。蘇信義運用具象符號與圓形色塊對照,創造理性之外的情感場域;陳艷淑則將書寫與幾何融合,草書筆意與結構交織成語言與空間之間的節奏錯位。在他們筆下,幾何圖形不再是固定的構成,而是生成性的能量軌道。

墨的生成:筆勢與空間的當代表述

尹明老、侯珊瑚與林學明的創作延續筆墨傳統,同時也挑戰水墨在當代語境中的再生可能。他們不以再現為目的,而是在筆勢與材質的穿插中建構出一種動態空間。尹明老以風為題,在畫面中留下筆與墨的速度感;侯珊瑚的墨線跳動如脈搏,充滿節奏與張力;林學明則將觸感引入畫面,畫布不僅是觀看的場域,也是感官碰觸的地景。

未來圖層:抽象中的科技與意識流

進入當代抽象的多維層次:科技、拼貼、訊號與語言殘片。奧拉齊奧.巴奇(Orazio Bacci)以精確線條與節奏排列重構現代感圖像;埃澤奎爾•塔維拉斯(Ezequiel Taveras)結合拼貼、數位印刷與語言片段,創造出流動記憶的資訊地景。他們的作品彷彿是未來的壁畫,是電子脈衝下誕生的新抽象視覺;它們既是語言,又是不穩定的知覺介面,暗示科技如何滲入人類經驗深處。

抽象,是一種活的語言

抽象藝術不是去除意義,而是轉化意義;不是無言,而是另一種語言。從火與筆的物質衝突,到光與墨的感知書寫,再進入幾何邏輯與意識殘影,本展邀請觀者穿越抽象中不斷轉換的形與光——那既是藝術家的內在風暴,也是我們感知世界的潛在可能。風起之處,火行之時,抽象成為時代精神與身體語言的共同載體。這不是觀看,而是一場進入感官與思維深處的旅程。

#聯展 #水墨 #油畫 #雕塑 #裝置藝術 #書法 #複合媒材

活動時間 活動地點 活動票價 結束時間
2025/08/23 11:00:00 大象藝術空間館 無售票 2025/11/22 19:00:00

資料來源:https://artemperor.tw/tidbits/18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