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域創作讓纖維說故事

李立中,透過研究賽鴿文化,進一步對歸屬、宿命、後全球化等議題建構自我對話路徑。作品《Pontanus的日誌本07爪哇日惹》透過考古又考現兼帶點地誌學的方法,以影像及書寫,尋找那些未受重視的菜鴿身影(考古),同時也關照地方文化發展聚落(考現)。
陳亮,擁有紐西蘭及排灣族血統的她,利用纖維開啟了探索自我身分認同的這條路,透過作品,探索「我是誰」,從自身複雜的血緣、基因中探討自身外殼、靈魂與母體文化編織的意象。
吳佳容,藝術家的創作核心大多來自於家庭,利用大型裝置作品傳遞「家」,《「他說這是你愛自己或別人愛你的方式?」》以大型的毛線編織裝置作品,表述了她對家的那股無法割捨的情感的依託。
黃彥超,思考著將各種不同的素材媒介、拾得物再裝置,或是與表演者的肉身結合,回應不同社會場域的身體或是連結慾望的肉身。《Occupy阿Q派 -量身訂做(串燒)》,以娃娃縫製成串燒的樣子為主體,探討現代人在慾望纏身之下,願意顯露了多少訊息? 又或者隱藏了多少?
Ari Bayuaji阿里・巴尤阿吉,來自印尼的藝術家,常將自然素材作為他的創作靈感來源。對比各式各樣的自然與人造元素,進而思索著人類文明的更迭以及大自然與人類的共存關係。
作品《編織海洋》是一個藝術行動,藝術家發現纏結在紅樹林根部的塑膠繩,宛如自然生長的一部分,這個行動,他邀請了當地一家面臨破產危機的編織工作坊合作,希望轉變人們對塑膠的看法,將它視為一種新的「自然」材料,這項計畫不僅提供工作坊的收入,也向居民傳達了環境保護的訊息。
看似不同的題材,卻利用纖維串聯起來。
用纖維說故事,怎麼這麼有趣~?
專精於跨域創作研究的北藝大林宏璋教授,將會總結藝術家們以纖維訴說的故事、探討的議題,這幾位藝術家之間,他們跨域,不僅跨越了題材、也跨越了媒材與技法。
原來,纖維不僅是材質,它更可以作為討論社會議題的載體,甚至作為抗爭的手段,而柔軟的特性,在作為傳遞情感、探尋自我的媒介之下,似乎又讓作品增添了溫潤的情感。

就在6/2(日)14:00,免費!點擊連結報名就可以囉!
👉https://reurl.cc/jWQDjy

活動時間 活動地點 活動票價 結束時間
2024/06/02 14:00:00 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 無售票 2024/06/02 16:30:00

資料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ZsQZ1WMdFYmD1GdL/?mibextid=WC7F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