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沒有新作品,一方面是自己的懶散,一方面也在醞釀新的方向。
從過去以環境生態為主題的繪本創作路線,我嘗試踏上另一條路——
關注歷史,和在歷史裡夾縫求生的臺灣人,也就是目前主流所謂的「人權」繪本。
幾年前,國家人權館【遲來的愛】展覽與《無法送達的遺書:記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出版,揭露了深埋檔案多年的真相:
200多位政治受難者、900多封臨終家書,被扣留在國家的檔案管理局長達數十年。那些遺書,寫給最心愛的母親、父親、兄弟姐妹、妻子、丈夫、孩子、摯友——
當年卻無法即時送達。直到偶然契機,家屬鍥而不捨地奔走,六十多年後,才終於讓這些信件有機會「回家」。然而,多數「收信人」早已不在世間,留下難以彌補的遺憾。
《若是咧送批》的創作,是我對這段歷史的回應。
以「送批」(送信)的郵差第一人稱敘述,既是自我的心境投射,也是提問:
我們如何面對過去,又將如何走向未來?
在此特別感謝政治受難者黃溫恭的外孫女張旖容,以及許多長期關注此議題的朋友,這些年來持續以行動引領社會正視歷史、思考正義。
在《若是咧送批》之中,我也特意採用台語詩+華語詩雙語並陳,
向當年不同背景的受難者致意——
綜覽這些前輩群像,約一半為台灣籍,慣用台語或日語;另一半為非台灣籍,主要使用華語。
而在《若是咧送批》除了圖文故事之外,也很幸運的聯絡到五位受難者家屬,經他們同意授權,讓我們得以在書中呈現那些曾被遺落於歷史空白處的家書,細讀到五對親子的生命故事片段,傳遞當年未竟的深情。
《若是咧送批》全書以一張圖完成,象徵郵差傳遞與連結的使命。
46個折頁,每頁約18公分,展開全長約828公分。
感謝手工貼製的師傅與玉山社支持這種高成本、緩慢卻有重量的製作方式。
《若是咧送批》的出版,是個開始。
我期待在接下來的分享會,與你一起聊聊,聊繪本、聊創作、聊聊人權和正義的價值與重量,聊聊台灣人,也聊聊島嶼的過去和未來。
Nylon先生交代過:「紲落來就是恁的代誌矣。」
我始終相信,繪本可以談嚴肅的事,也能陪人走一段路。
活動時間 | 活動地點 | 活動票價 | 結束時間 |
---|---|---|---|
2025/08/09 15:00:00 | 大甲區(臺中市)= | 2025/08/09 16:30:00 |